首页 | 部门介绍 | 五制一化  | 通知公告 | 项目管理 | 科研经费 | 成果管理 | 平台建设 | 2011计划 | 政策法规 | 智库建设 | 学术交流 | 社会要闻 | 信息简报 | 学者风采 | 下载中心
智库建设
 智库概览 
 代表成效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智库建设>>智库概览>>正文
高校智库建设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5-06-11 16:11  

《中国教育报》2013年08月21日

   编者按: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在智库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社科工作者咨政建言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近期组织高校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学者,召开了“贯彻落实高校智库建设座谈会精神,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座谈会”,参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打造高校教育智库,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建议。本版摘选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

转变农村教育研究方式 服务国家重大教育决策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主任 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大规模实证调查为基础,积极关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服务国家教育决策。

   第一,突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驱动。基地的咨政选题都是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问题,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研究。为了聚焦农村教育重大问题,每年都要组织召开农村教育年度重大问题研讨和分析会,把撰写政策咨询报告作为成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突出数据意识,强化大型调查。我们高度重视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不断创新数据采集机制,并注重调查指标开发、数据多维使用、数据降维、数据深度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处理,使提交的咨询报告有可靠、完整的数据支撑。

   第三,突出理论意识,强化学科交叉。我们以研究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为前提,搭建多学科的学术碰撞与讨论平台,促进自主理论的生成。在团队建设上,注重多学科交叉;在课程建设上,开设了农村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经济学、农村教育文化学、农村教育政治学等多门交叉课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

   第四,突出改革意识,强化机制创新。一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国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二是搭建跨学科对话的交流平台,开展多方协作研究;三是建立定期专题研讨制度,联合攻关;四是立体建构人才培养机制;五是创新团队内部科研评价方式,鼓励政策研究。

为打造中国基础教育智库而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任 杨小微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是文科基地作为“国家队”的历史使命,又是新的发展机遇。我所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2001年创建以来,逐渐形成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的双向建构”这一研究风格。“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对上海、江苏等地的区域性学校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普通高中教育研究”课题组将高中阶段转型与变革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提交教育部门,推动了国家关于高中教育改革和加强高中学生指导的决策。

   基地在深度的基础教育实践变革研究中不断推进中国教育学理论创新性发展;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有着长期合作互动,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和经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基地的多个学术团队在政策实施、学校变革和教师发展等多个层面,自主研究、相互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生态。

   今后我们在参与决策的方式上,将从专家个人兴趣和行为层面的决策咨询,转向基于合作、参与和重要成果的建言献策;在研究重点上,进一步聚焦“中国特色”、“公平”与“质量”三大主题,以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教育挑战等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加强团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合作发展共同体”这一平台的协同机制作用,促进基地与兄弟院校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促成研究、开发、应用和育人的一体化。

建设高等教育智库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史秋衡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厦门大学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自主设计问卷与调查研究系统,开展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全面真实掌握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质量状态,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高质量咨询报告并多次被采纳。

   建设好高等教育智库,需要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立足学生,实施全程管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原因之一是大学生从中学教育阶段向大学教育阶段过渡时衔接不畅。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涯最关键的一年,高校必须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看重办学条件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的倾向,必须全程化、全方位构建提升学习质量的大学生成长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循据为证解析原因。要为高等教育改革建言献策,就必须了解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为例,要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坚持中国特色,提供真知灼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许多方面仍保留有中国规律及特色,以大学生宿舍学习文化为例,调查发现,宿舍俨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社交最满意也是最重要的要素。需要十分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把大学宿舍建成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宿舍的文化育人功能。

学以致用是知识分子的治学理想

北京大学教授 佟 新

   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知识分子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参与和咨政建言的舞台。根据自身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谈三个方面的想法。

   第一,让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并在研究中敢于提出“真问题”。我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及发展对策研究”,对人才发展中性别问题,女大学生和女性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和组织的性别环境的确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对此,我们就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问题向全国妇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得到采纳。

   第二,增加自觉服务意识,努力服务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长期以来,高校研究成果多以学术论文或教学为取向,虽然不少成果也提出了政策建议,但跟进不够,缺少与政策需求部门的直接沟通和对接。增加政策建议的自觉意识,学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学会将学术理念转换成可被接受的政策理念和可能的具体方案,不仅在于关注政策研究本身,更应当关注其提供建议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这既是服务,也是学术深入研究的要求。

   第三,增加对学术成果的大众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我研究的课题多与民生相关,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倡导性别平等已达60多年,性别平等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在性别观念和大众舆论上却依然存有各种性别偏见。这需要学者在社会舆论上发出声音,以数据资料和学术智慧来引领社会舆论。

高校智库建设的一些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善迈

   教育改革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以多种学科、多重视角,以团队的组织形式共同研究。我带领的研究团队一直跟踪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其中,公共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中合理比例的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务院采纳,提出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单列和高教拨款应采取“公平、效率、效益的高教政策”四重目标加权平均的拨款模式也被国家有关政策法规采纳吸收;有关教育财政、教育体制改革、利用外资的研究观点在教育体改政策研究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共同目标。高等学校是国家智库的重要力量,通过决策咨询不仅可以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也是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我认为,高校智库建设一要明确中国决策咨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借鉴国外的理论、制度和政策是必要的,但不应简单模仿和照搬;二要明确高校智库在决策中的作用应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三要明确学术研究是决策咨询的基础,决策咨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应改变重学术轻政策咨询的倾向;四要明确高校智库和政府机关部门信息沟通的重要性,项目承担者应积极主动地向政府部门收集信息,相关实务部门要在调研中给予全面支持;五是明确高校智库建设要以内涵为主,充分发挥高校已有相关科研机构的作用。

新型教育政策智库的基本特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康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新型国家教育政策智库,为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这些智库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职能专一。智库的根本使命是通过研究成果,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施加正确、科学的影响。其唯一职能便是聚焦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或承担政府委托项目,进行决策咨询研究;或自主确定课题,进行决策介入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决策介入研究不是智库的“副业”,而是“主业”,更确切地说是“全业”。

   第二,学科协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整体性,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视角,而是有赖于尽可能多的不同学科同时介入,相互协作,联合攻关。因此,学科协同便成为决策研究时都必须奉行的一种基本方式。

   第三,独立运行。智库必须忠诚于国家利益和研究良知,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所提供的决策研究报告必须是真凭实据、真言实语、真知灼见,来不得半点虚假。为确保决策研究的客观性、可信性、中肯性,智库应当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四,多样发展。应鼓励与支持相同领域中不同智库的发展,鼓励与支持所有智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各具特色,多样发展。同时也应鼓励与支持民间智库与高校智库平等竞争,使我国教育政策新型智库不是依赖现行体制获得身份赋予,而是凭借决策咨询实绩赢得实力认可。

加强高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浙江大学教授 沈模卫

   找准重大科技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科技智库发挥建言献策作用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人工智能是当代新技术研发领域的主战场之一,该领域的突破对国家高科技研发和应用具有核心意义。人工智能的研究和产品研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学科、多行业的协同合作,如何构建高校不同学科间、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第一,针对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为“五位一体”的跨学科、跨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制度性设计,特别需要确立高校与行业的职能定位、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汇聚高校和社会多方资源,推进各方深度合作。

   第二,根据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要求,就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建设提出制度性设计,特别要打破目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壁垒,突显以“问题”而非“学科”为导向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联盟的形成。

   第三,就高校人事聘用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提出制度性设计,特别是需要改变单一“单位人”身份制度,确立“多重人”身份制度,以激励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科技人员从事跨学科和跨行业的科技协同创新工作。

   第四,改变以学术论文和获奖数量为主的科技能力评价方式,确立以协同创新实际贡献为导向科技评价制度,以鼓励科技人员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产出原创成果,研发核心技术。

努力建设国家级语言智库

武汉大学教授 赵世举

   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把语言和语言学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语言的战略价值飙升,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国家语言战略。这既是空前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语言学者应勇于担当,为国家贡献智慧。

   第一,建平台聚力攻关。我校搭建了三个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关联的战略性语言研究平台。一是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实时监测语言生活动态,聚焦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在应对突发语言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直接服务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在推广方略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咨询。三是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主攻语言科技前沿三大战略性领域,已初见成效。

   第二,立项目深度聚焦。我们注重筛选重大问题凝练课题,如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等,除了全局性宏观研究之外,还对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语言与国家安全、母语教育、外语教育、语言经济等进行专题调研,多项政策建议已被相关部门采纳。

   第三,开渠道落实服务。我们开辟建言园地,创办了《中国语情》和《中国语情特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普及读本《语言与国家》;举办了5次专题学术会议。

   尽管我国已有一些语言智库性质的机构,但大多缺乏支持,势单力薄,尚不足以承担国家重任。因此,建设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语言智库迫在眉睫。

发挥高校咨政建言作用需处理好五个结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范先佐

   第一,坚持个人学习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要求我们将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个人学术专长,以问题为导向,选择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献计献策。

   第二,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高校历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但要发挥咨政献言、服务社会作用,就绝不能轻视应用对策研究,要把应用对策研究和建言献策摆到应有的地位和高度。但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否则,对策研究就会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三,坚持专业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相结合。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长期深入研究,才能形成独立的立场和“坐标”。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往往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某个人、某个学科或是某所学校的力量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积极开展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凝聚各方智慧,增强综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方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第四,坚持高校与实际部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高校与实际部门联系不紧,造成国家急需什么、部门要求什么,研究者往往不了解,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实际部门又觉得不管用。要克服这一弊端,高校学者要主动加强与实际部门的联系,探询他们的需求;实际部门也应适时与高校学者沟通,让高校学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中国国情、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西南大学教授 宋乃庆

   我校教育研究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部省级课题,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咨政报告,部分成果被国务院、教育部采纳。近来,我们正在进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中城乡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问题和对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中减负、择校、校车、绩效工资、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跨学科的视角、基于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对解决教育现实问题和改进现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

   对于高校智库建设,结合多年的学术实践经验,我们建议:1.创新长效体制机制,打破壁垒,建立国家、高校、地方专家智库团队,发挥专家智库作用。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要把咨政服务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奖惩制度。3.用跨学科的视角,将定量分析、统计分析运用到咨询报告中,以提高咨询报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4.咨询报告的选题要紧跟政府需求和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比如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等。要针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重大问题,尤其是西部,如城乡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等问题和地方政策结合进行研究实验,形成咨询报告。5.咨询报告的评价是多样的,应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咨询报告进行评价。6.定期召开咨询服务工作研讨会,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学术研讨。

在立德树人实践中汲取智慧、贡献智慧

武汉大学教授 沈壮海

   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汲取智慧、贡献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所在。

   主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研究团队,将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智库作为团队发展的重要目标定位。一是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二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开展系列研究,推出了170多万字的大型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及相关著作和论文;三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开展实证调研,形成对策报告,做好建言献策工作;四是推出系列“写给大学生的书”,服务于大学生品德修养、健康成长;五是深度参与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组编《高校辅导员专题培训丛书》。

   建好智库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与博的关系。智库要有专业的定向、专门的聚焦点,但智库团队要有广博的学科视野、多元的学科背景,能够以跨学科的力量透彻地剖解专门化、专业性的课题。二是学与术的关系。智库是以“用”为重要标志的研究机构,应当关注“术”,但“学”为“术”之本,无“学”便无“术”。智库的建设中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探索有用之学,研究有学之术。三是近与远的关系。智库要立足于当下,能够解当下之急需,但同时也要着眼长远,能够提出并探索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将问题的回应与思想的引领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发挥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中的先导性作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黑龙江大学社会科学处